产业“造血”拔“穷根”



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黄毛粘”喜获丰收。湖北香润在大悟、孝昌、云梦发展“黄毛粘”订单种植,其中贫困户有100多家。记者晏美华 摄



大悟县芳畈镇9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年均发电量2.21亿千瓦时,可实现年净利润3900万元,所得收益全部用于精准扶贫。记者徐文 特约记者龚红焰 通讯员丁勇 戴春光 摄



汉川市杨林沟镇柏枝村菁菁花卉基地的红掌长势喜人。记者匡文杰 摄


大悟县宣化店镇猕猴桃种植基地套种的瓜蒌长势喜人。记者徐文 特约记者龚红焰 摄



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吴茱萸种植示范基地,村民们正在采摘果实。记者石玲 通讯员丁中秋 摄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孝感牢记嘱托,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经过8年努力,“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已然成为孝感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激发可持续致富动力的有效抓手——


选准产业,拓宽增收门道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孝感牢记嘱托,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经过8年努力,“百花齐放”的特色产业已然成为孝感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激发可持续致富动力的有效抓手——走出贫困,产业发展是不二之选。昔日的省级重点贫困村,而今变成省级绿色示范村。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的蝶变,源于产业。

磨山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深入挖掘悠久的村史,古老的石艺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的光荣史,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全村30多户贫困户户平年增收1.2万元。

一项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子。而在人多田少的安陆市孛畈镇,也如火如荼地上演着一场产业大戏——

集中资源、集中力量把香菇产业打造为全镇主导产业,已带动百余户贫困户增收。

近年来,孝感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精准把脉,积极打造产业扶贫的“一村一品”。

放眼澴川,以优质稻、畜禽、水产养殖、茶叶、蔬菜、油茶、食用菌、苗木花卉等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多点开花、遍地流金,特色产业带贫率达到98.1%。

小特产“长”成致富大产业,小车间成就就业大舞台。

在孝感,“拔节生长”的扶贫车间也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

应城市天鹅镇西湖村,毗邻汉北河的血吸虫疫区,群众多外出务工,增收渠道单一,是应城精准扶贫重点村。

2015年9月,村里动员能人田长华回村创业,投资400多万元租赁闲置粮站,办起了无尘彩色粉笔厂,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粉笔厂采取“企业+扶贫车间+农户”的模式,对贫困户实行计件工资制,人均月增收2000至4000元。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孝感立足产业实际,积极引导能人返乡创业打造扶贫车间,加快推进“产业+扶贫车间”的营运模式,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2016年以来,全市建设扶贫车间155家,开发乡村公益岗位1.6万余个,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下,2015年至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037元增加到11145元,年均增长29.4%。

利益联结,增强脱贫实效

脱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只有打破原来分散经营、效益低下的产业局面,才能促进农户与多种经营主体联合抱团发展。

位于大悟县西北部的东新乡,山多田少,老百姓靠山吃山收入微薄。

而今,东新乡有着全市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油茶基地,基地总面积达1.2万亩。

前些年,驻村工作队积极引进湖北悟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基地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流转土地,462户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共计75万余元。工作队还将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公司,分红收益全部用于扶贫。

另外,基地常年吸纳200余名贫困户用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

无疑,东新乡油茶基地产业项目就是一个利益联结的成功实践。

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一直以来,孝感坚持“龙头带动”,以“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探索建立要素入股、联合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资产收益、入股分红等各项收入,又能参与生产经营,让产业扶贫真正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源头活水”。

龙头主导产业培育,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

早在2016年,“百企帮百村”行动就在孝感掀起了热潮,民营企业纷纷与贫困村结对共建、资源共享。

在孝南,湖北香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陡岗镇朝阳村、袁湖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发展订单农业,带动村集体发展。

在应城,海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陈河镇建起白鼠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当地农户年创收2800多万元。

在云梦,绿森林生态农庄投资建设北湖垸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带动雷桥村村民发展水产养殖产业。

在安陆,峰海集团在陈店黄巷村建设苗圃花卉基地,带活村集体经济,解决一批贫困户就业难题。

五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入驻,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主的带贫模式也不断得到实践检验。贫困户过上了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的好日子。

据统计,孝感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810家、家庭农场1085家。

精准滴灌,夯实产业底盘

一只羊,撬动了孝昌县邹岗镇校堂村贫困户唐根根的生活巨变。

自幼肢体二级残疾的唐根根,大学毕业后,回乡当起了羊倌,萌生了发展羊产业的念头。

缺资金,镇团委帮他申请大学生创业和田园小康项目资金3.7万元;贷款难,镇扶贫办送来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愁销路,驻村扶贫工作队利用社会关系为他拓展销路……一个个“量身定制”的扶贫措施,如一缕缕阳光照亮了唐根根的脱贫路。

在各方的倾力帮助下,唐根根有了干一番事业的底气。他创办邹岗镇和谐家庭生态农场,成立孝昌根根种养殖合作社,羊群由最初的百余只逐渐发展到近600只,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成为全县自主脱贫的典范。资金紧缺、贷款流程多、担保难,是贫困村、贫困户面临的共性问题。

孝感每年安排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扶持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2020年,在全市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投入产业项目资金8.3亿元,占全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51.4%,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606个。对5.3万户贫困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9637.27万元,做实“一户一策”家庭经营,切实增强扶贫产业益贫带贫效果。

不仅如此,对于制约产业长远发展的瓶颈,孝感敢于破、大胆立,为扶贫产业建立起“挡风墙”“避风港”——

金融止渴,保险兜底。五年来,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68.09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4.66亿元,覆盖36%的贫困户。列支专款为贫困户购买产业保险,提高托底保障水平。

发展产业,技术是关键。农业部门成立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专家组,开展定点定人、对口科技服务,为产业扶贫插上腾飞的翅膀。

产业扶贫,既要出产品,还要好销路。去年12月9日,孝感市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正式挂牌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推介、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等模式,打通山货进城渠道。113家涉农带贫市场主体的370多个名优农产品入驻,并通过这些扶贫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户500余户。开展“消费扶贫月”系列行动,加快“三专一平台”建设,认定扶贫产品1552个,通过“832”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北特色馆销售扶贫产品7379.4万元,通过定向采购、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购代捐”、社会各界购买等方式,实现扶贫目录产品、贫困户自产产品、其他带贫益贫产品销售额26.4亿元。脱贫攻坚越往后,越要啃下硬骨头。2020年,孝感整合中央、省级一揽子政策,制定出台25条政策措施,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政策叠加、资金支持、保险托底,有效防范化解了风险,夯实了扶贫产业发展基础。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如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使命仍在续写,乡村振兴的新赛道已壮丽铺展。

孝感破局开题,动力满满。据了解,孝感将继续把提高扶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框架,以“实力产业”行动为抓手,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增强产业益贫能力。




(作者:刘雪原 郑玉欢 谢蕾 李琦 毛敏 侯伶俐 刘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