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主审了

时间总在指缝间悄悄溜走,从2018年进入审计机关,2019年接触审计业务,到2020年开始担任项目主审,我第一次站在了审计工作的“最前线”,由开始的“扶着走”转变为“自己走”。这一年,我成了一个“忙”人,忙着审前调查,忙着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忙着搜集审计资料,忙着查找法律法规,忙着编制审计取证单,忙着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忙着向审计前辈们取经请教,忙着撰写审计报告……忙得小心翼翼,还好,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回想起来,这份“忙”是十分值得的,让我受益匪浅,对“主审”这个角色有了更深的体会。

审前准备时要“足”。因第一次当主审,没有经验,考虑得特别多,内心非常惶恐,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辜负领导的期望。好在我明白不安的情绪对工作进展没有任何意义,于是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本着要对整个审计组和被审计单位负责的心态,提前做好审计准备工作,让自己尽快进入“主审”角色。一是借阅了近几年类似审计项目的档案。提前了解在这类审计中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常发性问题是什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重点,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我通过在网上搜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职能,搜集与被审计对象有关的行业资料、法律法规、行业制度等,全面摸清被审计对象的总体情况和特点。

查找问题时要“细”。审计过程有时对发现的疑点找不到突破口,比如在调查某单位房屋拆迁补偿款发放时,单单从某单位账上看是按照协议金额正常支付给某村民的,似乎看起来没有问题。后来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人员交流时发现,有的拆迁补偿是通过财政局直接拨付给村民的。拆迁补偿是否存在重复发放呢?我脑海中不禁产生疑问。于是审计组迅速获得财政支付数据,并对照某单位和财政局的拆迁款支付凭证,发现存在重复支付过渡费和残值费的问题。

审计沟通时要“畅”。一是与审计组成员沟通。作为“主审”的初次体验,审计组的成员有经验丰富的老科长,也有年轻的审计能手,在分工安排上我有些不知所措。比如项目中涉及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到好几个乡镇去追踪,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人一起去一个乡镇就要一天,效率非常低。好在审计组的成员都非常配合,我们分两组每天出发到不同的乡镇,调查回来后再集体对情况汇总,大大加快了任务的完成进度。整个审计过程中,定期对各自负责的审计情况进行通报和讨论,了解每个审计组成员工作进展,把握审计项目总体进度。二是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以前参与项目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我都是“旁听者”,而现在我成为了审计组的“主心骨”,很多时候需要我亲自沟通。特别是在取证核对环节,双方意见不统一,被审计单位人员情绪有些激动,拒绝签字,我当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晚上,我回到家,脑袋里想着取证的事,对整个问题的取证认真梳理分析,确定我们审计组的取证是充分的。到了第二天,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不卑不亢,也不咄咄逼人,有理有据将整个问题说清楚,积极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与配合。三是与审计组长沟通。起初我忽视汇报工作的重要性,陷入“埋头蛮干”的死胡同,对有些纠结不清的问题没有理清思路。但是工作要往前推进,我很快主动做好与审计组长的沟通,勤请示,勤汇报,听取审计组长的意见和建议。

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准”。审计报告是审计实施最终成果的集中反映,也是我作为主审必须独立完成的。报告初稿是在给领导审阅指导后,我才明白自己的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一是问题的排列不够清晰分明。如把很小的财务问题放在前面,反而把一些重大的问题放在后面。后来我及时调整顺序,按照问题重要性优先的原则依次排列,让报告阅读者能看懂、易理解。二是问题的表达不够准确简明。认为叙述事实越详细越好,感觉写少了说不清楚情况,总是站在自己的思维和立场来说明情况,甚至把一些不相关的情况也表述出来,没有突出重点。为此我一边按照报告的模板,尽量把问题描述清楚,一边到多个业务科室把把他们优秀的审计报告拷贝过来参考学习。三是问题定性依据和处罚依据不够充分合理。例如,在工程方面问题定性依据时,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了解,对工程转包和分包概念没有区别开来,以至于定性依据和处罚依据引用条款混乱。为此我认真阅读《财经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审计定性与处理处罚指南》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力求依据正确合理。

 遵守审计纪律时要“严”。作为一名年轻的审计干部,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个项目的主审,我不仅时刻要求自己严格遵守,也经常提醒审计组的其他人员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和“四严禁”工作要求,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始终绷紧廉洁审计这根弦,将廉洁审计落到实处。

 经过当主审的锻炼,我工作的独立性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但这远远还不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在一次次审计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中迅速成长,争当审计事业“生力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