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丨应城市田店镇一个贫困户向“致富达人”的转型

春光明媚,万物生长。

4月28日,应城市田店镇陈砦村土胡湾村民陈胜正在自家大棚藕带田里仔细查看,并向身边应城市实验小学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队长余本桥介绍着藕带的种植情况。

▲陈胜正在大棚藕带田里查看长势

他弯下身子,摸着长势正旺的藕带说:“新弄了大棚,果然是长得要快。”

陈胜,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达人”,而几年前,他只是一名艰难谋生的贫困户。

陈胜如何完成贫困户向“致富达人”的转型?

一条汉子

今年42岁的陈胜,一人抚养上高中的女儿,赡养体弱多病的母亲,因为贫困,他曾经迷茫过,但身为男人,他选择了咬牙坚持。

女儿学费、母亲常年的药钱,加上生活开支,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全部压在陈胜一个人的肩上。

▲陈胜在田里查看秧苗长势

靠着几亩田,一家三口日子艰难维持。懂事的女儿曾有过辍学想法,她对陈胜说:“爸爸,我不上学了,回来帮你吧!”

“不行,你是全家希望,再困难爸爸也要供你读书考大学!”陈胜严肃地对女儿说,“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一定能撑起这个家。”

陈家的转机,始于2015年。当年,他向村委会提出申请,通过各级组织的审查,被评定为贫困户。

一个方向

镇、村干部来了,扶贫工作队了,陈家热闹了起来。

干部们与陈胜结对子、交朋友,经过反复论证,大家一致认为陈胜贫困根源是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

▲陈胜与干部们一起探讨发展方向

干部们对陈胜说:“你才40岁,身体素质好,只要肯吃苦,就不怕没有好日子。”

找到根源,方向就好定了。陈胜要脱贫致富,必须从产业发展上想办法。

2016年,陈胜在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鼓励下,买了一台二手货车,用来运送粮食增加收入,当年就给他增加收入2万多元。

与此同时,陈胜享受到危房改造资金。家里破旧的老房被推倒,陈家新居拔地而起。

随着扶贫工作深入,母亲住院费减免、女儿学杂费减免,惠农贷分红……种种利好,生活有所改善,陈胜脱贫信心更足。

一项产业

“养鸭?”

“养鸭!”

这是2019年初工作队、村干部与陈胜的一次交谈,为陈胜脱贫扩开一项新产业,自此他开始走上养鸭的道路。

▲2019年陈胜精心喂养的鸭子

上半年,陈胜养鸭10000只,因为缺乏经验,刚成长的小鸭子,不幸就死了3000多只。

得知这一情况,工作队一次次往陈胜养殖场跑,进行安抚慰问,并制订了细致的帮扶计划。

“怎能遇挫就灰心?”陈胜的心被捂热了,渐渐打起精神,决心再试一次。

下半年,他又购来10000只鸭苗,这次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精心喂养小心照看……

苦心人,天不负。当年,陈胜养鸭收入超过了8万元。

一串脚印

“如果有可能,学学别人种植、养殖结合的技术。”4月28日,陈胜和余本桥聊着打算。

▲陈胜和扶贫队长余本桥聊着打算

今年,受疫情影响,陈胜暂时放下喂养鸭子的活计,但他致富的步子没有停。

在工作队、村干部的帮助下,陈胜在自家水稻田里种植了3亩大棚藕带。

▲陈胜拿着长势喜人的藕带笑着和大家介绍

“现在藕带生长态势好,等卖相再好一点,就可以上市卖个好价钱,光这个预计就可以增收3万元。”陈胜下田挖出藕带,白白嫩嫩的“长梗子”模样喜人。

赤脚走在田埂上,陈胜继续和余本桥交谈,他盼着疫情早点过去,以便下半年还可以喂一季鸭子,加上藕带,预计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

“自己富起来不算啥,能够带动帮助其他贫困户一起致富,这才有成就。”陈胜准备把自己在养殖上摸索的经验,传授给其他贫困户。

田边小径,留下了陈胜的话语,也留下他身后一串愈发清晰的脚印……

(记者:王琦  董雪  程国辉   编辑:董雪)

来源:云上应城

编辑:彭丽雯

审核:余明华

终审:吴志军    魏保东

出品:孝感广电云上孝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