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化成乡愁 家风指引前行

父亲当年因为当兵,离开故乡来到湖北。如今算来,已经几十年光景。当年神采奕奕的少年,如今已到中年,除了一口乡音未改,其他的一切都已经打上了湖北人的“标签”。穿梭在湖北的街巷,下湖北的馆子,吃湖北菜……在父亲眼中,这就是关于饮食的日常。

然而在父亲心里,他一直给家乡留下了位置。虽然几十年间,去过很多地方,但从未有一山一水一城,能代替心中家乡的位置。父亲说,那就是乡愁。可惜眼里看到的景色是能形容的,耳畔听来的乡音是能模仿的,唯独口中融化的味道,每当提起都觉得词穷。只有看着家乡的方向,似乎才能闻到那里的味道,让自己的心离家乡近一些。

也许,味道是最容易将城市区分开来的东西。每个人的乡愁大多与对味道的记忆有关。“味道”两个字,融汇的是饮食习惯,是风俗,是文化。父亲和他的兄弟都不是对饮食过分讲究的人,但他们恪守家乡对于味道的保护,如同守望者,将生活习惯和情怀联系起来。

父亲想念的是姑姑煮的一碗芝麻叶面条。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贮存芝麻叶是农家的大事,为青黄不接时的打底菜。新鲜的干芝麻叶和亲手擀的面条相得益彰,煮熟后一锅香味扑鼻,胃口大开。几道家乡的家常菜是回不去的岁月,是萦绕于心的情感。而我思念的是胡辣汤,小时候爸爸带我吃的早餐经常是路边一碗胡辣汤。一直熬制的大铁锅里,胡椒的辛辣,豆腐的清香,香菜的鲜香…许多味道融汇在一起,在唇齿缭绕不绝。

和父亲一样,大伯也经历了漂泊,离开了故乡。他对于家乡的眷恋,往往能从谈论面炕鸡这道菜里看出端倪。他几乎每次都会“讲解”一番:“炕”是河南的方言,就是小火慢慢烤的意思。又要“科普”一下这道菜的制作方法:鸡肉用盐和花椒粉腌制入味,外面裹一层红薯粉,油炕后将香味锁在里面,虽然之后要炖制,也不能完全散出,奇香无比,带上一点微辣,汤汁也要拌上饭才心满意足。他常说,这道菜会给人十足的回味。但他从不曾讲过,这份回味,是源于味道,还是乡愁。

父亲和大伯都说,若只说菜的味道,如今生活日新月异,回忆往昔,似乎曾经认为的独特味道,拿到餐桌上也稀松平常了。然而寻常人都不知道的,是用筷子夹起记忆的碎片时,真正令人不能忘怀的,是离家的勇气,对家的眷恋。归根结底,那味道是只属于这一亩三分地里的,别的地方,难以代替。

    于是,当时那一对怀着对未来的希冀和期望,远走他乡的兄弟,在陌生的城市重新扎根发展,拼搏立足之后,仍然渴望回到从前。“如今的富足和从前的穷困相比,物质是提升了,但心里总有些情愫,像我们回忆着的那些味道一样,历久弥新却难以言说。”

有人说,人到中年,乡愁已沉淀在几道家乡的家常菜里,带来一丝丝悸动,那是心间流淌的回望。而我在体会着父辈口中、心中的乡愁时,也感慨于他们那一辈人的坚韧上进,坚强担当。

固然是穷困,但总归是安守的人多,有勇气闯荡的人少。他们离开了家,宁愿将家乡的味道记在心里,也头也不回地,为了家人,为了自己珍重的人和愿景,默默前行。

于是,如今我在“调侃”他们常思既往的时候,更多地,是钦佩他们愿意为了梦想,为了希望迈出第一步。早些年还曾听父亲提起过,如果当年一直都生活在老家,有朋友有家人,逢年过节常聚聚也是其乐融融。但他仍然选择为自己的“小目标”迈进。现在,每当他们提起过去一餐饭、一碗粥时,饮食都不是重要的,他们要告诉我的,并不是那些珍贵的东西是如何得来,又如何随着漂泊而变成记忆,而是希望我明白,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没有徘徊的余地,只有笃定走向未来,带着勇气前行的人,才会在收获了更多之后,有资格围在暖炉前,细细品味岁月美丽与哀愁。而如果当年选择的安逸,或许如今不会有什么珍贵的回忆,那些在我看来的美味,也不过只是餐桌上摆放的普普通通一道菜品而已。

他们把勇气与拼搏树立成一个家庭应有的风气。并告诉我:没有温热的家乡味道陪我们变老,却有着不辜负青春的信念伴着你长大。

所以,我记忆着他们谈起的每一道菜,联想着他们回忆的每一缕味道。并告诉自己,因为我足够努力,那些美丽的片段,才能在我走上人生顶峰的时候,成为可贵的记忆。


(作者:于涢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